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整合素αvβ3双靶向造影剂(MBD)在体内对肾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能力。方法以造影剂USphere LA为模板,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以VEGFR2、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单靶向造影剂及双靶向造影剂。构建人肾脏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共40只, 选取其中20只, 每只均以任意顺序采用4种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MBN)、VEGFR2单靶向造影剂(MBV)或整合素αvβ3单靶向造影剂(MBI)及MBD]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另20只裸鼠行抗体阻断试验。所得声像图进行定量分析, 得到以下定量参数:造影前3 min造影剂强度增量(a1)、峰值减半速度(a2)、曲线上升斜率(a3)、灌注时间(t0)、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和ROC曲线下面积(AUC), 爆破前及爆破后10 s的峰值强度(P1及P2), 以及二者的差值(dTE), 比较4种造影剂间及抗体阻断前后各定量参数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CD31、VEGFR2及整合素β3表达情况。结果将MBN、MBV或MBI及MBD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2种单靶向造影剂间所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1、a3、t0、TTP、PI及P2在4种造影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UC、MTT、P1及dTE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P<0.05), 与之相反, 参数a2则表现为双靶向造影剂<单靶向造影剂<非靶向造影剂的趋势(均P<0.05)。比较双靶向造影剂MBD各定量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的差别显示, 抗体阻断后a2快于抗体阻断前(P<0.001), 而AUC、MTT、P1及dTE较抗体阻断前降低(均P<0.001), 其余参数在抗体阻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人肾细胞癌组织内有明显的CD31、VEGFR2及整合素β3表达。结论以VEGFR2及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双靶向造影剂在体内对人肾细胞癌肿瘤新生血管有良好的靶向能力。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