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运动性肌肉损伤在各种运动损伤类型中所占的比率最高,离心运动模式可能与其损伤程度相关,怎样有效利用骨骼肌离心收缩对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不同的离心运动方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一次离心运动组(n=30)、持续离心运动组(n=30)。按照最后1次运动后0.5,24,48,120,168 h分为5个时间亚组,取股四头肌组织后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并检测平均吸光度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1)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轻度细胞质棕染;运动组在0.5 h即出现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增加;24-48h肌纤维扭曲、排列及轮廓紊乱,细胞外间隙伴随炎细胞浸润增大,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增加至峰值;120,168h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表达降低;(2)在48,120,168 h,持续离心运动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均值低于一次离心运动组(P <0.05);(3)持续离心运动组、一次离心运动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的骨骼肌形态结构恢复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h和168 h;(4)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模式和时间点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模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3.106,13.431(P=0.020,P <0.001);(5)结果表明,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程度与离心运动模式相关,持续离心运动优于一次离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