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普通薄片、铸体染色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及岩心样品等资料,采用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地球化学测试等分析手段,对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中深层沙河街组混积岩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可依据混积比例差异,将混积岩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等3大类;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生物体腔孔、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优质储层的发育机制主要受原始混积组分及早期白云石胶结物含量、成岩作用、沉积微相、油气充注等4个因素控制。Ⅰ类混积岩储层形成于生屑滩、砂屑滩与鲕粒滩等高能沉积环境,储层特征表现为生物软体腐烂形成大量生物体腔孔;早期高比例白云石胶结物削弱了压实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油气充注有效抑制早-中成岩期的的胶结作用,为原生型优质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Ⅱ、Ⅲ类混积岩沉积于水下分流河道、云坪和陆源碎屑滩的较高能沉积环境,储层特征表现为既有较少的生物体腐烂形成的原生孔隙,也有大量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有机酸对大量地长石的溶蚀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是次生型优质储层发育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