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防、塞防筹款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焦点是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争夺更多的饷源。而这场财政博弈过程,也展现了同光之际晚清财政一些新的特点。同治朝时期,左宗棠西征军饷主要得益于东南各省,并借助自己的个人关系加以催解。后伴随沿海大规模地准备海防建设,西征军饷拖欠严重。因海防、塞防在财力上"不能兼营",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挑起筹款之争。在此过程中,清廷中枢始则坚持二者并重,继则明显偏袒塞防,通过"贻误京饷"例和由户部"指名严参"的处分规定,保证了西征军饷在晚清协饷系统中"最重""最急"的地位。光绪朝初期清政府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是左宗棠赢得这次财政博弈过程的关键,而西征军饷的优先地位,不能不对海防经费的筹解产生负面影响。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