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磁学可能是南海深海平原古环境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方面之一。众多磁学参数中,磁化率是最基本、最综合反映沉积物磁性矿物总体状况的参数,非磁滞剩磁对单畴颗粒含量敏感,而且单畴颗粒是剩磁的主要携带者,结合粒度、碎屑矿物丰度等数据探索南海深海平原柱状样QD189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地质含义。在磁化率大于45×10-5层位和481 cm以浅的磁化率小于45×10-5的层段,磁化率、25粒级含量、ARM和ARM@20m T变化一致性较好,25粒级软磁性多畴颗粒含量变化可能是这些层位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808488 cm层段内,小于45×10-5的磁化率与25粒级含量、ARM和ARM@20m T变化总体上一致性较差,磁化率变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5粒级是QD189重要的较粗粒级组分,大体上以深度350 cm为界具有下层段含量较高且粒度变化大、上层段含量较低且粒度变化小的特点。ARM@20m T比ARM更加真实地表示QD189单畴颗粒含量,除了单畴颗粒外,912粒级假单畴、多畴颗粒矿物对66548 cm层段的ARM可能有一定贡献,其中,层段548310 cm的ARM中可能还有69粒级多畴颗粒的贡献。通过碎屑矿物丰度、火山玻璃丰度和(或)磁化率异常峰值的对应关系识别出6次火山活动,火山玻璃丰度的分布特点还揭示出QD189中普遍发生生物扰动作用。
-
单位国土资源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