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血液、体液培养阳性的病原学、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COVID-19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情况,指导COVID-19治疗。方法:收集2020年1—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2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长、合并基础疾病、转归、侵入性操作、标本类型、微生物、耐药情况,分析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合并感染病原菌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5岁,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占92.9%;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占76.2%(32/42);共培养出67株阳性病原菌,主要病原菌为真菌(16株,23.9%)、鲍曼不动杆菌(14株,20.9%)、铜绿假单胞菌(7株,10.4%)、大肠埃希菌(6株,8.9%);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皮肤;鲍曼不动杆菌在侵入性操作组高于未行侵入性操作组(P<0.05);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在侵入性操作组低于未行侵入性操作组(P<0.05)。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00%、66.6%、42.9%、0,未发现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结论: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侵入性操作和合并基础疾病是引起合并感染的主要原因,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对COVID-19的严重程度、患者死亡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侵入性操作是患者合并感染的重要原因,且合并感染的菌株存在多重耐药,临床上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治疗。
-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