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303年9月25日的洪洞地震为依据文献资料确定的中国大陆内部第一个M8. 0地震,因其宏观震中与1695年临汾地震的宏观震中仅相距40km,且2者仅间隔392a而受到持续关注。文中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震中区同震次生灾害进行系统解译研究,所得结果表明:1) 1303年洪洞地震的极震区包括临汾盆地,也包括太原盆地南部与灵石凸起,后者范围内严重破坏的建筑物的记载数量与临汾盆地相当,说明太原盆地南部与灵石凸起和临汾盆地一样在洪洞地震中遭遇同等或更加严重的破坏,而1695年临汾地震的极震区仅局限在临汾盆地内,且极震区位于洪洞以南; 2)位于灵石凸起上的1. 1万个黄土地震滑坡由1303年洪洞地震触发,基于文献震害记录和地震次生灾害的集中分布特征,建议将1303年洪洞地震的宏观震中从之前的洪洞附近(36. 3°N,111. 7°E)向北移动约60km,这样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密集黄土地震滑坡与宏观震中的空间对应关系,新的宏观震中(36. 8°N,111. 7°E)位于霍州与灵石之间,同震滑坡加剧了极震区灾情的严重程度; 3)文中为重新认识山西地堑系中部2次重要历史强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研究思路。
-
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