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隐匿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病变的HPV亚型感染特征及鳞状上皮厚度。方法对2009—2010年期间进行的深圳子宫颈癌筛查项目Ⅱ(SHENCCAST Ⅱ)研究中有完整资料、病理诊断为CINⅢ的93例患者的169个象限的CINⅢ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三明治"法重新制作6张连续切片, 其中第1张和最后1张行HE染色以明确病理诊断并确保其间的切片中含有同样级别的病变, 第3~5张(第2张用于其他研究)共3张白片用于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HPV分型检测, 并在显微镜下(×10)对CINⅢ病变部位的鳞状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其中, 由阴道镜指示对可见病灶进行活检发现的CINⅢ定为"可见CINⅢ", 通过子宫颈随机多点活检发现的CINⅢ定为"隐匿CINⅢ"。结果 (1)169个象限中, 43个象限为隐匿CINⅢ、126个象限为可见CINⅢ, 其HPV16型阳性率分别为37.2%(16/43)和55.6%(70/126),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8, P=0.038)。93例CINⅢ患者中, HPV16型阳性和非HPV16型阳性患者分别为49和44例, 其中年龄≥45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4%(10/49)和40.9%(18/44),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 P=0.031);CINⅢ病灶>1个象限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9.6%(39/49)和52.3%(23/44), 两者比较,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786, P=0.005)。(2)阴道镜下可见CINⅢ病变的鳞状上皮厚度为(161±9)μm, 较隐匿CINⅢ病变者[(140±12)μm]厚,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3, P=0.038)。HPV16型阳性与非HPV16型阳性患者的CINⅢ病变的鳞状上皮厚度分别为(172±11)和(130±10)μm,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 P=0.031)。结论阴道镜下隐匿CINⅢ不易识别, 可能与非HPV16型阳性、病灶范围小、病灶的鳞状上皮较薄有关。对非HPV16型阳性及年龄偏大者行阴道镜检查时, 通过在子宫颈转化区域行病灶活检及多点随机活检, 可提高CINⅢ的检出率, 减少漏诊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