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红外线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卧床患者3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用红外线测量仪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卧床患者PI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预测卧床患者PI发生的价值。结果 纳入的320例患者中,3例治疗过程中转院,2例在入院48 h内死亡,均按病例脱落处理,其余315例患者中,43例出现PI的患者纳入PI组,272例皮肤完好、未出现PI的患者纳入对照组。PI组年龄大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骶尾部皮肤温度和Brade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是卧床患者P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升高、骶尾部皮肤温度升高和Braden评分升高是卧床患者PI发生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显示,各因素联合预测卧床患者发生PI的诊断效能高于年龄、白蛋白、Braden评分和骶尾部皮肤温度,其中骶尾部皮服温度的最佳截点为36.13℃,此时敏感度为93.0%,特异度为96.3%。压疮分期越高,骶尾部皮肤温度越低。骶尾部温度预测卧床患者1期PI发生的最佳截点为36.33℃,此时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0.3%。骶尾部温度预测卧床患者2期和3期PI发生的最佳截点温度为35.92℃,此时敏感度为96.9%,特异度为91.2%。骶尾部温度预测2期和3期PI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预测1期PI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入院时应用红外线测量骶尾部皮肤温度可有效预测卧床患者发生PI的风险,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压疮分期越高,预测价值越大。入院监测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提前预防PI的发生。

  • 单位
    南通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