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揭示茯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及培养方式对其主要酶系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野生茯苓菌株进行培养特性的显微观察,利用3对引物PCR扩增进行系统发育学的鉴定,经定性培养筛选出优势菌株YX1,采用酶标仪测定不同条件下茯苓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活力大小。结果表明:(1)茯苓有菌丝体、子实体和菌核3种形态特征。(2)PCR分别获得rDNA-ITS序列1 652 bp、核糖体大亚基序列660 bp和翻译延伸因子序列545 bp,提交至NCBI,登录号分别为ON129554、ON129553和ON155840。(3)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有松木屑和无松木屑条件下,外切β-葡聚糖酶(CBH)、内切β-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L)最高分泌量分别为16~17 U·mL-1、32~35 U·mL-1、36~37 U·mL-1;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最高分泌量分别为28~38 U·mL-1、280~342 U·mL-1、9~11 U·mL-1;锰过氧化物酶(MnP)、漆酶(laccase)、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这3种木质素降解酶在4种不同培养液中均有微弱的酶活性,木质纤维素酶中的酶活性大小依次为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BGL>EG>CBH>α-葡萄糖苷酶>LiP>MnP>Laccase,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表明,该研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鉴定,明确了野生茯苓YX1的分类地位,与褐腐菌在亲缘关系上既有联系又存在遗传差距,为茯苓产生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的降解机制提供了基础酶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