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面抗战时期,受战争波及、后方各项建设勃兴及战前中小学师资培养与储备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后方省份一些中小学教员改业他就,导致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师荒”现象。在社会各界呼吁下,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如颁布有关中小学教员待遇的法规,逐步提高其薪给、生活补助与米谷等物质待遇;创立师范学院制度与师范专科学校制度,大力发展各级师范教育;开展“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提高师范生生活待遇,并鼓励他们延长服务年限;表彰奖励优良中小学教师。这些措施部分缓解了战时中小学“师荒”问题,但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各地财力有限、各师范院校毕业生较少等因素的制约,“师荒”问题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