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时期"怨"与"刺"是两个独立概念,到汉代二者并用,"怨刺"观念正式形成。"怨刺"观念的形成有丰富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现实基础,先秦时期以《诗》陈抒"怀抱"和用《诗》"谏上"的传统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础,当时政教失序、世风衰败、社会凋敝的客观现实是其共同社会现实基础。《毛诗序》从理论上将"怨"与"刺"进行了总结,并为"怨刺"观念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怨""刺"都与社会秩序的乱废有关,所以"怨刺"在事实上就与"变风""变雅"发生了关联,但在理论上,关于二者关系却历来意见不一。"怨刺"观念在汉代确立并经过唐代孔颖达的阐释之后,在内涵以及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源自先秦时期的"谏"的传统虽在,但附加其上的道德批评色彩日浓,因而在形式上主要朝着"怨而不怒"的婉曲方向发展,到宋元明时期,"微言讽喻"替代"怨刺"成为传统儒家诗学推崇的观念,在这一时期的诗论中,"怨刺"一词逐渐被"讽喻""托讽"等用语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