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分型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后中长期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手术治疗70例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0例患者(男44例,女26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2岁)按临床病理分型不同分为中央型组(51例),外周型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围术期全组无死亡,外周型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89.5±41.5minvs.155.5±39.5min,P=0.003)、主动脉阻断时间(91.3±27.8minvs.67.2±27.8min,P=0.002)、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1.7±14.6minvs.25.7±11.6min,P=0.000)均显著长于中央型组;围术期外周型组患者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央型组(42.1%vs.13.7%,P=0.013),而中央型组患者肺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外周型组(41.2%vs.10.5%,P=0.021)。两组患者术后72hSwan-Ganz导管及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外周型组肺动脉收缩压(67.8±21.3mmHgvs.45.5±17.4mmHg,P=0.000),肺循环阻力[52.8±32.1kPa/(L.s)vs.37.9±20.7kPa/(L.s),P=0.024]显著高于中央型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低于中央型组(76.7±8.7mmHgvs.88.8±9.3mmHg,P=0.000)。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81个月(32.7±19.6个月),累积随访时间为191.8人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3个月47例患者复查同位素通气血流灌注扫描、肺动脉CT造影结果显示:外周型组残余肺动脉栓塞段显著多于中央型组(同位素通气血流灌注扫描:4.7±2.1段vs.2.2±1.1段,P=0.000;肺动脉CT造影:4.9±2.0段vs.3.5±1.4段,P=0.009)。外周型组心功能分级(NYHA,2.3±0.4级vs.1.7±0.5级,P=0.000)及6min步行距离(6MWD,438.6±39.5mvs.479.2±51.2m,P=0.003)显著差于中央型组。有2例再发双下肢静脉栓塞。Kaplan-Meier曲线显示,所有患者术后3年免除再次栓塞率为96.7%±2.8%;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所有患者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2.47%患者年。结论 PTE治疗CTEPH患者术后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中央型CTEPH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状态及6MWD等指标的恢复明显优于外周型CTEPH。中央型CTEPH患者术后仅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外周型CTEPH患者则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加用强心、利尿和降肺动脉压的药物治疗。

  • 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