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拜月亭》不同版本的插图对伞戏的表现存在异同。伞戏起码在《风月锦囊》刊行的时期就出现在舞台表演之中,其后刊行的版本插图中伞戏出现新变,也影响了舞台上的伞戏表演。与之相应,弋阳腔与青阳腔的《拜月亭》选本(滚调时本)中,存在抢伞与还伞的戏文,这些独特的戏文应是继承并发展了早期舞台演出中的初级伞戏。莆仙戏《蒋世隆》则在滚调时本的基础上,对其伞戏进行二次创作,使伞道具成为通部戏前半段的重要"戏眼"。乾隆时期,昆曲因受花部影响,最终在钱编《缀白裘》中将有关"隆兰相遇"的出目定名为《踏伞》,沿用至今。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