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MR精神影像用于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 拟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MR精神影像检查, 且基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做出临床诊断的14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前期研究基础, 分别构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这4类精神疾病基于灰质体积的结构影像诊断模型。对于临床怀疑精神疾病的120例患者, 对比影像结果及影像诊断模型中涉及的灰质体积改变脑区, 计算相似度, 选取相似度最高且大于50%的对应疾病作为患者的影像诊断, 若无相似度大于50%的对应疾病, 则认为其未见典型精神障碍脑改变模式;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 分别评价MR精神影像用于这4类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对于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24例患者, 分别统计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结果 MR精神影像用于初筛这4类精神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86.6%(84/97)、69.6%(16/23)、0.56、83.3%(100/120);用于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77.8%(28/36)、69.0%(58/84)、0.47、71.7%(86/120), 58.8%(10/17)、91.3%(94/103)、0.50、86.7%(104/120), 42.1%(8/19)、96.0%(97/101)、0.38、87.5%(105/120)和24.0%(6/25)、100%(95/95)、0.24、84.2%(101/120)。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患者中, 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14/24)、91.7%(22/24)。结论 MR精神影像实现了精神疾病脑灰质结构改变的可视化和可量化, 尽管尚不能作为单独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 但在提高精神、认知疾病诊断的时效性及客观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
单位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