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CT小肠成像(CTE)对克罗恩病(CD)活动性定量评估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经临床、小肠镜、病理及影像等诊断为CD的49例患者。患者均行常规小肠镜及CTE标准化检查,2种检查时间间隔小于2周,且在间隔期进行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ESR为2.0~97.0 mm/1 h,平均(30.6±26.5)mm/1 h;CRP为0.3~143.3 mg/L,中位数为27.7 mg/L。小肠镜检查根据克罗恩病简化内镜活动性评分(SES-CD)将CD患者分为非活动组、轻微活动组及中重度活动组。CTE检查评价病变部位、病变最严重处的肠壁厚度及肠壁强化模式、门静脉期黏膜强化CT值及强化差值,有无肠腔狭窄、肠周炎症、肠系膜血管增粗(梳征)、增大淋巴结、腹腔脓肿、瘘管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CD患者组间肠壁强化模式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CD患者组间肠壁厚度、平扫CT值、门静脉期黏膜强化CT值、ACT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正态分布数据)或Spearman(偏态分布数据)评价CTE指标与小肠镜评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ES-CD为1~15分,平均(5.1±2.6)分,其中非活动组13例、轻微活动组19例、中重度活动组17例。49例中,有肠道梗阻或狭窄25例,其中活动组24例,非活动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P<0.01);7例淋巴结短径超过10 mm,全部为活动组患者;32例肠系膜血管增粗、增多,表现为"梳征",其中活动组28例,非活动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P<0.01);30例病变部位肠管表现为肠周炎症,其中活动组27例,非活动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P<0.01);1例肠系膜间脓肿及2例肠壁间内瘘均为活动组患者。非活动组的肠壁强化模式主要以C、D型为主,而活动组的肠壁强化模式主要以A、B型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患者的肠壁厚度、门静脉期黏膜强化CT值、ACT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扫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厚度、门静脉期黏膜强化CT值及△CT值与SES-CD均呈中度相关,r值分别为0.564、0.585、0.533,P均<0.01。肠壁厚度与ESR及CR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2、0.452,P均<0.01。门静脉期黏膜强化值及ΔCT值与ESR及CRP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肠壁厚度、门静脉期黏膜强化CT值及ΔCT值能准确定量评估CD病变活动性。

  • 单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