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模式开展后对安阳当地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12月在河南安阳地区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在校学生4981例(4981只眼)的研究资料。其中,小学一年级学生男性1654例(1654只眼),女性1203例(1203只眼);年龄5.7~9.3岁,平均年龄(7.1±0.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男性1065例(1065只眼),女性1059例(1059只眼);年龄10.0~15.6岁,平均年龄(12.7±0.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至12月在河南安阳地区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在校学生387例(387只眼)进行研究。其中,小学一年级学生男性103例(103只眼),女性79例(79只眼);年龄6.3~7.4岁,平均年龄(6.8±0.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男性112例(112只眼),女性93例(93只眼);年龄10.8~14.7岁,平均年龄(12.7±0.4)岁。采用非散瞳电脑验光的方式获得学生患眼屈光度,测量3次取平均屈光度值,计算求得等效球镜屈光度(SE)。SE屈光度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并计算其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安阳儿童眼病研究"开展期间,采取政府-医院-学校三方模式来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模式开展前后学龄儿童的屈光度,采用χ2检验比较"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模式开展前后学龄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结果 2011年随机抽取2857例小学一年级和2124例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屈光度为(-0.50±1.10)D和(-2.28±1.78)D。2018年随机抽取的182例小学一年级和205例初中一年级人群的平均屈光度为(0.12±0.64)D和(-2.02±2.01)D。经t检验,"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模式开展前后,2018年与2011年相比小学一年级学生屈光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24,P<0.05)。初中一年级学生屈光度差异不明显,但2018年比2011年患者近视眼屈光度有所降低。根据屈光度分成近视组、正视组及远视组3组,2011年小学一年级近视眼患者1256例,占43.96%;正视眼者1300例,占45.50%;远视眼患者301例,占10.54%。初中一年级近视眼患者1860例,占87.57%;正视眼者225例,占10.59%;远视眼患者39例,占1.84%;两个年级合并的近视眼患病率为62.56%。2018年小学一年级近视眼患者31例,占17.00%;正视眼97例,占53.30%;远视眼患者54例,占29.67%。初中一年级近视眼患者167例,占81.46%;正视眼者30例,占14.64%;远视患者8例,占3.90%;两个年级合并的近视眼患病率为51.16%。考虑到人群构成比,经过7年时间,中小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下降了17.90%。经χ2检验,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及合并后学生的近视眼患病率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25,5.649,19.259;P<0.05)。结论安阳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眼患病率下降明显,说明"安阳儿童眼病研究"模式这种构建政府-医院-学校三方近视眼综合防治平台模式对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眼患病率有较好的效果。防控近视眼重点要放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

  • 单位
    安阳市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