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倾向性匹配分析电针治疗机械通气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21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机械通气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60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电针疗法(连续3 d以上)分为电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应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法将两组各匹配17例,分别评估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肠内营养喂养指标与腹胀便秘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3 d后肠内营养(eternal nutrition, EN)喂养率均有所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胃残余量降低与升高及无变化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后胃残余量中位数第1天较治疗前胃残余量显著降低(P=0.02),第2、3 d治疗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39),对照组胃残余量中位数第1~3 d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24、0.45)。两组第1~3 d营养液入量中位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两组EN喂养热量较治疗前显著性提高(P<0.05)。电针组与对照组第1~3 d营养液增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91,0.92)。电针组3 d后患者腹胀便秘症状缓解15例(44.1%),对照组腹胀便秘缓解患者13例(38.2%),两组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电针组平均缓解时间(2.76±1.72)个时间段,对照组平均缓解时间(2.83±1.57)个时间段,电针组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电针组在第1天降低机械通气肠内营养不耐受重症患者胃残余量和改善腹部症状时效方面较单纯应用西药具有优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