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清代正额财政短缺的背景下,本文以重庆府巴县为例,展现出早在嘉道年间,一个经制外的、实质上的地方财政体系已经形成。乾嘉以降,重庆地方官府开始以差徭为名向工商业者征派陋规。随着官价补贴日渐不足,工商业者只得自筹经费,并以铺户帮差、牙行包揽的方式供办,由商人、牙行与书吏构成的商税包揽群体逐渐形成。咸丰年间,重庆厘金的征收名义上委任士绅办理,但实际上依然高度依赖牙行包揽,并将其正式化、制度化,形成"厘局-牙行-行帮-铺户"的多级征派组织。本文揭示出,清代"耗羡归公"后州县陋规的长期存在,不仅为地方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经费来源,也为晚清厘金的开征奠定了制度与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