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伏邪观

作者:魏晓光; 吴兴全; 王健*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01): 175-178.
DOI:10.13463/j.cnki.cczyy.2019.01.051

摘要

伏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气温病。历代医家所论伏邪包括外感伏邪和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多由伏气温病、伏寒化温、疫疠伏邪、六淫伏邪。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