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边坡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作者:马悦阳; 夏栋; 舒倩; 郭士维; 罗婷; 闫书星; 刘大翔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3, 30(04): 83-89.
DOI:10.13869/j.cnki.rswc.2023.04.050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修复后边坡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为分形维数作为评价修复后向家坝工程扰动区边坡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向家坝工程扰动区6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0—10 cm边坡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采用单重和多重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自然演替与人工修复模式下土壤粒径分布(PSD)和分形特征及土壤养分特征并分析了其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和砂粒为主,黏粒含量较少,粒径分布不均匀。天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且土壤颗粒较细。黏粒与Dv呈极显著正相关(p1,D2呈极显著负相关(p1,D2呈极显著正相关(p1,D2呈不显著负相关。[结论]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土壤颗粒以粉粒和砂粒为主,土壤质地较粗,而植被混凝土修复技术有利于细颗粒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均匀度,可以作为生态修复的参考。粉粒和砂粒不仅主导多重分形参数,还对养分有促进作用,可用来作为研究区域生态修复效果的标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