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出院的90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聚焦解决模式(SFBT)组和饮食行为干预(DBT)组,每组3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模式的健康教育,SFBT组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采用SFBT模式的健康教育,DBT组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采用DBT模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干预均为期6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后测量体质量指数(BMI)、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甘油三酯(TG);通过16S rRNA illumi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以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表示;采用调查问卷评价知、信、行情况和依从性。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3组研究对象的BMI和血清ALT、AST、TG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T组和SFBT组干预后的BMI和血清ALT、AST、TG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BT组的BMI和血清ALT、AST、TG水平低于D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干预后,3组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T组和SFBT组的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BT组的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高于D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干预后,DBT组与SFBT组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T组与SFBT组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合格情况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DBT组和SFBT组患者的依从性合格情况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BT组的依从性合格情况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NAFLD患者的BMI,血清ALT、AST、TG水平,肠道菌群多样性,知、信、行情况及依从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