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在地性

作者:刘志刚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02): 116-121.
DOI:10.16822/j.cnki.hitskb.2021.02.016

摘要

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简称马列主义)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有着丰饶的左翼土壤,"红色之路"使哈尔滨左翼作家获得了在地性的马列主义思想体验。关内五四文学、革命文学和苏俄文学在哈尔滨汇集,使左翼作家获得了多重文学营养,"九一八"事变也使其明晰了自身的时代责任,因此,抗日救国成为其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选择。身处哈尔滨这个殖民异化的城市空间,左翼作家以底层身份谛视着城市的罪恶,牢狱般的现实体验激发出最为朴素的阶级反抗和民族反抗,强化了其左翼文学观念。同时,由于作家们不同的政治信仰、性格、经历等因素,他们在左翼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