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978年初,我从乡村小学代课老师变成1977级新生,来到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文革”刚结束,大学生们都有一种久旱逢雨、求知若渴的感觉。学校也尽量安排最好的老师给我们上课,老一辈学者如王季思、高华年、楼栖、潘允中、吴宏聪、陈则光、饶鸿竟等先生,较为年轻一辈的黄天骥、吴文辉、李新魁、陆一帆、张正吾、刘孟宇、曾扬华、金钦俊、刘烈茂、吴国钦等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古代文学课程分量最大,也最受期待,但排课比较晚,到了二年级第二学期,才安排先秦两汉文学史。功课表上授课老师写着“卢叔度”,看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我隐隐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时值1979年,1977级已上了两年课,见过许多名家,眼光和要求都变高了。而卢先生给我们上课时已经64岁,职称却还是讲师。那时上课没有PPT,先秦文学的文献又特别深奥,学生们全无基础,等卢老师登上讲台一开腔,更是傻了眼,他讲的是粤西口音的广州话,不少同学一句都听不懂,情急之下,就向校方强烈要求更换老师,引发一波小“舆情”。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