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译者声音是译者在文本内外的显隐性存在,是译者构建自身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隐含读者、交际媒介和语境都会传递译者的声音。在翻译《论语》时,理雅各的声音倾向于沉默,多客观陈述,对原文的叙事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设问的方式,说理性更强,很多时候代替孔子发声,拉近读者和孔子之间的距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文化身份的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理雅各力主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的有机融合,辜鸿铭强调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滋养。理雅各和辜鸿铭二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他们所属时代的译者声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