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云南省淋病疫情上升原因,为制定性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抽取的医疗机构皮肤科新诊断的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性病诊疗医务人员,收集医疗机构2013-2017年淋球菌检测相关资料,病例报告科室分布,就诊类型,疫情漏报情况以及2015-2017年淋病病人感染途径等。结果本次共调查128例淋病患者,40岁以下占88.3%;男性占92.2%;未婚占55.5%;患病前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临时性行为占50.8%,其次是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占37.5%,不同性行为方式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均不超过20%。2015-2017年淋病病人访谈结果显示,不同感染途径有统计学意义(χ2=5868.598,P=0.000),商业性行为感染比例由54.6%减少到26.8%(χ2=567.154,P=0.000),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比例由16.6%增加到20.8%(χ2=35.024,P=0.000),临时性伴感染比例由26.9%增加到50.6%(χ2=398.807,P=0.000)。皮肤科的报告比例逐年升高(χ2=12.50,P=0.014),外科(χ2=55.58,P=0.000)、泌尿科(χ2=54.48,P=0.000)、妇产科(χ2=191.55,P=0.000)报告的淋病疫情也逐年增加。淋病主动就诊者和被动筛查无统计学意义,淋病疫情漏报率从2008年的16.5%下降到2007年的0.4%(χ2=788.820,P=0.000)。2013-2017年调查机构淋球菌涂片数年均增长率为77.0%,培养数年均增长率为72.3%,核酸检测数年均增长率为95.5%;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中26名认为病征诊断的情况较以前有所减少,32名认为自己近年来对淋病患者进行性伴动员检测和治疗的成功率有所增加。结论发生无保护的临时性行为是本省淋病增加的主要原因,医生诊断方式的改变和患者就诊意识的提高,促使淋球菌检测量增多,是导致本省淋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