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91例颅骨眶下孔形态的统计与分析,探讨全新世人群眶下孔的微观演化情况。方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考古遗址出土的91例颅骨眶下孔的长径、宽径、眶下孔到颧颌点(O-ZM)距离、眶下孔到眶下缘(O-A)距离和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O-B)的水平距离等项目,观察记录眶下孔形状,开孔方向和副眶下孔的出现情况。结果椭圆形眶下孔出现率为(65.93%)、圆形为(22.53%)、不规则形为(11.54%)。眶下孔开口方向为前下内(81.87%)、前下(14.84%)、前下外(3.30%)。副眶下孔出现率为(14.84%)。眶下孔的长径为(4.13±0.97)mm,宽径为(2.66±0.63)mm。O-ZM为(25.10±2.97)mm,O-A的垂直距离为(8.09±1.42)mm,O-B的水平距离为(16.20±2.12)mm。结论古代居民眶下孔至眶下缘的距离左侧略小于右侧,副眶下孔的出现率左侧显著小于右侧(左侧9.89%,右侧19.78%)。现代中国人眶下孔大小、位置和副眶下孔出现率与古代人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在开孔方向上可能存在种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