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匠人形象,因作者思想倾向的差异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作品中,匠人是被改造和受限制对象;墨家作品中匠人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显得相对自由,但在整个文化格局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法家对工匠持有轻视与排斥态度,作品中的工匠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庄子》对工匠态度则体现为两极对立,论说部分往往否定工匠,寓言故事中的工匠则作为主角和正面形象而出现。先秦文学作品中工匠角色的种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学派人文关怀的有无以及对技艺的态度,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多元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