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鹿茸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 elaphus L.的雄鹿末骨化密生绒毛的幼角。味甘、咸,性温。主治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阴疽不敛等症。鹿茸中主要含有氨基酸、脂肪酸、脂类、含N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多糖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且存在大量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IGF2)。鹿茸中丰富的氨基酸能促进轴浆蛋白质和RNA的合成,脂肪酸、磷脂、多胺类、神经鞘磷脂等物质也对神经生长起着营养维持的作用。NGF是一个典型的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元的存活和维持所必须,并调节神经元的表型及神经元的连接,参与神经再生。IGF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特别是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在个体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神经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方面,IGF1能增强神经元的分化,IGF1和IGF2均可以作为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它们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按不同时空调节表达,刺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存活。有大量学者研究表明,鹿茸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且对具体机制作出阐述,这为鹿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多数研究围绕鹿茸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可以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可以抗氧化等生理功能展开,且得出大量有效支持鹿茸保护神经系统的数据。因此,鹿茸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也是重要的。但鹿茸的具体活性成分与发挥药理活性的具体作用机制还待进一步探究与明确。

  • 单位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