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最终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病。炎症在脑卒中的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反应是一个动态过程,缺血发生后短时间内即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具有级联放大效应,炎症因子会使继发性脑损伤加重,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导致患者预后差,产生多种并发症。在针灸镇痛机制的相关研究中,针刺抗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自身调节来实现。研究发现针灸刺激不同穴位可激活各自的神经通路,再由神经-内分泌网络发挥效应,如针康法可以通过炎症通路纠正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失衡,并通过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激活编码部分白细胞介素,有效发挥抗炎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团队发现肠道菌群与脑血管疾病存在紧密联系,其可通过代谢产物或免疫机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预后。胃肠道与大脑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抽象概括为肠-脑轴,二者通过多种途径交流联系,如炎症介质、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短链脂肪酸(SCFAs)是结肠中膳食纤维经细菌发酵的一类代谢物,在维持肠道弱酸性环境和抗炎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大脑功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SCFAs水平降低,卒中后功能障碍的风险也会大大提高。研究发现,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便秘症状及粪便性状,使肠道菌群中丁酸及总短链脂肪酸浓度升高,α多样性指数升高。适宜浓度的混合SCFAs可通过调控相应炎症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而起到抗炎的保护作用。于临床实验中发现针康法治疗可显著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发挥拮抗脑缺血后炎性反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肠内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降低部分机会致病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含量,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减少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炎症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综上,从肠脑相通的角度看,针康法调节患者肠道功能从而改善卒中后遗症的机制很有可能与机体SCFAs的代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