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胸痛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3 0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确诊为AMI患者1 082例,男性861例,女性221例,以胸痛发生至急诊就诊采血为发病时间,按hs-cTnT水平变化趋势将发病时间分为<1h、1~<2h、2~<3h、3~<4h、4~<5h、5~<6h、6~<7h、7~<8h、8~<12h、12~<16h、16~<24h、24~<48h、48~<72h、72~<96h、96~<144h、≥144h共16组,分析不同发病时间段患者人数及hs-cTnT水平,计算各发病时间段患者hs-cTnT水平低于传统hs-cTnT阈值(14ng/L)的比例。通过研究各发病时间段胸痛患者hs-cTnT水平及ROC曲线,比较新确定的cut-off值(分段阈值)与传统阈值14ng/L在AMI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AMI发生5h内,血清hs-cTnT水平缓慢升高,5h以后升幅较大,48h左右到达峰值水平(2 000ng/L左右),48~<96hhs-cTnT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随后迅速降低。1 082例AMI患者中,胸痛发生1h内就诊的患者hs-cTnT水平小于14ng/L的比例为53.3%,1~<2h为19.1%,2~<3h为9.4%,3~<4h为6.1%,4~<5h为2.8%。各时间段诊断AMI的cut-off值为:胸痛时间<3h,hs-cTnT cut-off值为13.5ng/L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0.1%;胸痛时间为3~<6h,cut-off值为17.8ng/L时,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4.3%;胸痛时间6~<12h,cut-off值为30.0ng/L时,敏感性为95.9%,特异性为85.5%;胸痛时间≥12h,cut-off值为58ng/L时,敏感性92.7%,特异性为93.3%。4条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均>0.5,均有诊断价值,且以≥12h组和6~<12h组诊断价值最高,3~<6h组诊断价值居中,<3h组诊断价值最低。6~<12h组分段阈值的敏感性与传统阈值相当,但特异性更高(P<0.05);≥12h组的分段阈值牺牲了部分敏感性(P<0.05),换取特异性的大幅提高(P<0.05)。结论胸痛时间<3h的hs-cTnT水平不足以诊断和排除AMI,应至少动态监测5h。胸痛时间≥6h者应使用较传统阈值更高的阈值以减少误诊。
-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