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通督调任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5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取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膻中、中脘、气海穴,夹脊穴(C6、C7)。对照组取百会、风池(双)、百劳(双)、肩井(双)、后溪(双),足三里(双)、脾俞(双),夹脊穴(C6、C7)。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及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对照组的63.3%(19/30)(P<0.05)。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眩晕、头痛和颈肩痛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方面,除对照组在心悸气短、舌质和脉象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左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上,除对照组在血管内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右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上,除对照组在PI、RI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指标较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PI、RI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任针刺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气血亏虚证候及椎动脉血流动力情况。

  • 单位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