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人工面神经假体(artificial facial nerve prosthesis,AFNP)微电极诱发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unilatera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prosthesis,UPFP)恒河猴模型口轮匝肌有效的闭口反应,探讨微电极的最佳植入方式。方法 选择4只恒河猴(雌雄各2只,5~6岁,体质量2.0~3.0 kg),切断右侧面神经总干,制作UPFP模型;体外输出频率50 Hz,脉宽0.2 ms的电流刺激患侧口轮匝肌,诱发闭口反应。围绕患侧口轮匝肌,根据口轮匝肌上唇(A处)、下唇(B处)、口角至同侧耳屏的连线方向(C处)和口角水平线方向(D处)4个植入位置,选择6组微电极植入方式:A组为A处植入2路微电极,B处植入1路微电极;B组为A、B、C处各植入1路微电极;C组为A处植入1路微电极,B处植入2路微电极;D组为A、B、D处各植入1路微电极;E组为A、C、D处各植入1路微电极;F组为B、C、D处各植入1路微电极。调节计算机工作站输出的刺激电流强度,分别记录6组使口唇有效闭合所需的阈值电流强度和峰值电流强度(每组检测10次);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A、B、C、D组均可诱发口唇有效的闭合反应,而E、F组在诱发口唇闭合过程中出现上下唇异常闭合的现象,不能产生有效的闭口反应。A、B、C、D组使患侧口唇有效闭合的阈值电流强度分别为(1.35±0.05)、(1.02±0.04)、(1.40±0.04)和(1.10±0.02)mA(F=295.302,P<0.001),其中B组阈值电流强度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A、B、C、D组峰值电流强度分别为(3.95±0.02)、(2.95±0.03)、(3.99±0.05)和(3.51±0.01)mA(F=1 014.985,P<0.001),其中B组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各组中B组可获得肉眼下最好的闭唇形态且所需的刺激电流强度最小。结论 当AFNP刺激侧3路微电极分别植入上唇、下唇及口角与同侧耳屏连线方向上时可获得效果最好的闭口反应,可作为AFNP刺激侧微电极优先采用的方案。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