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路是一个充满流动性的空间,现代道路的修筑使其沿线出现了许多与地方文化传统迥然相异的“非地方”。马克·欧杰的“非地方”理论概念和国内路学研究对流动性议题有着充分观照,但疏于分析道路所潜藏的文化图式及其转换逻辑。以湘西边城作为田野点,从道路的实体和虚体两个层面讨论传统与现代的遭遇、碰撞和调适,并借由当地人的地势观念剖析道路连带的“玉带环腰”“镰刀煞”和“阴阳之隔”等文化图式的转换过程。研究表明,现代道路造就了格式化、标准化和高流动性的“非地方”,但地方意义和感知结构并不易被取代,相反,地方社会也会从其传统中调用资源赋予道路新的文化意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