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射击队82名射击运动员的伤病情况,总结分析主要伤病部位、组织类型、病程、程度及诱因,掌握伤病特征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策略。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伤病现状调查研究,结合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82名射击运动员中有57名患有运动损伤,占比69.5%,总损伤人次为123次。(2)不同射击项目损伤率分别是:手枪项目为73.1%,飞碟项目为68.4%,步枪项目为66.7%。(3)不同性别射击运动员损伤发生率为:女性占比75.7%、男性占比64.4%。(4)射击运动员损伤分布在12个部位,分别是:颈部(29.3%)、腰部(18.7%)、肩背部(17.9%)、膝部(17.1%)、腕部(6.5%)、踝部(4.9%)、手部(1.6%),以及髋部、上臂部、腿部、肘部、足部(均为0.8%)。(5)损伤组织与类型有22种,包括肌肉劳损(47.2%)、神经卡压(10.6%)、关节劳损(8.9%)、韧带劳损(8.1%)等。(6)损伤病程:慢性损伤占比90.2%,急性损伤占比9.8%。(7)损伤程度:轻伤占比82.9%,中度损伤占比16.3%,重伤占比0.8%。(8)损伤诱因:由专项训练引起占比83.7%,由课余体育活动引起占比7.3%,由日常活动、遗传因素等其他因素引起占比9.0%。结论:(1)射击运动员损伤情况较为普遍。(2)不同射击项目损伤率不同,手枪项目损伤率最高,其次为飞碟项目,最后为步枪项目。(3)不同性别射击运动员损伤率不同,女性射击运动员损伤率高于男性射击运动员。(4)射击运动员主要损伤部位集中在颈部、腰部、肩背部、膝部、腕部、踝部等处。(5)最常见的损伤组织为肌肉组织,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劳损。肌肉劳损是射击运动员的主要损伤病种。(6)损伤病程特点为:慢性损伤占比远高于急性损伤。(7)损伤程度特点为:轻伤占比最高,其次为中度损伤,重伤占比最少。(8)损伤诱因特点为:由专项训练引起的损伤占比最高,其次为由课余体育活动引起,最后为生活、遗传等其他因素引起。建议:(1)因项、因时、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训练负荷,防止过度疲劳的出现。(2)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提升教练员、运动员预防伤病意识。(3)促进康复——体能一体化,加强专项力量训练防伤防病,对伤病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物理治疗与运动治疗。(4)重视专项训练前后的热身激活和拉伸放松,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山东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