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年痴呆症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已成为人们正常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问题。自从1907年第1例老年痴呆症被发现后,众多学者致力于用心理和智力测评、医学影像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寻找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但该疾病仍无法在早期被诊断,且病因不明。引起老年痴呆症的因素众多,年龄为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该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65岁以上老人中患病者占约5%,而85岁以上老人中患病者高达约20%。遗传因素也是该疾病的重要因素,该疾病具有家庭聚集性,除此之外,脑缺血缺氧、脑损伤、内分泌失调、压力大小等也是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因素。关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有存在多种假说,包括胆碱能假说、Aβ蛋白的生成和代谢紊乱假说、炎症假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等,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假说可以准确全面的解释老年痴呆症的各种病理特点,较多认为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结果。胆碱能假说是是较早被提出的假说,也是比较被公认的假说,认为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正常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可以合成大量乙酰胆碱,运送至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实现细胞间信息快速传递,老年痴呆症发生时,乙酰胆碱合成减少,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减低,引起学习、记忆和识别功能障碍。Aβ蛋白的生成和代谢紊乱假说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假说,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是一种具有结构域的蛋白,正常情况下,APP被α-分泌酶在16和17个残基之间裂解,不产生Aβ片段,不具神经毒性,但较小的片段被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裂解,形成可溶性Aβ片段,易积于脑内,当大量Aβ产生而不被机体清除时,则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炎症假说也逐渐被熟悉,炎症是机体对刺激物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清除有害刺激物,吞噬细胞碎片和凋亡细胞,但炎症反应失控会产生神经毒性,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患者脑内存在炎症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损伤神经元细胞,加剧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也是被广泛认可的假说,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主要病理标志之一是神经元内出现大量神经纤维缠结,其主要成分是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Tau蛋白高度磷酸化使神经元微管结构受到损害,造成神经元发生慢性病变,最终导致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潜伏期较长,易错失治疗时机,该疾病在较早阶段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对该疾病早期诊断、预防、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