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审美对象、文化载体、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诸多价值。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语言的"实用"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但与英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中国语言的国际形象仍有待提高。中国语言形象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性建构,即除了基于交际层面而生的"实用"形象需稳扎稳打外,中国语言的其他价值也需尽快进行挖掘。作为认知、文化、思维的重要载体,中国语言除"实用"形象外,其"可用""易用"形象是我们目前急需着力建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就中国语言"可用"形象而言,需把握"两时""两度"的关系,即:共时角度下的中国语言"可用"形象,不仅要注重其"听懂与否""看懂与否"的交流意图和信息传递,还要关照其语音、文字、文体修辞等多方位的审美表达;从历时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语言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先哲的智慧结晶,学好、用好时下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过去的语言也不能忽视。同时,还应重视中国语言"可用"形象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在各地域、各领域树立中国语言国际形象,并透过语言表层反映其蕴含的思维、审美和逻辑内涵。因为中国语言"实用""可用"形象的塑造都建立在人们熟悉并掌握语言的前提之下,因此,还要大力建构其"易用"形象。从语音、语义、汉字、文化及其公信力等角度研究汉语的言(口语)与文(书面语)差异性,既有利于避免人们对语言的单一化理解,又有利于中国语言"可用""易用"形象的建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