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多年大学公共英语一线教学经验,笔者体会到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均存在问题,同事深入地交流探讨后,笔者发现当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各项能力存在着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离散的复杂关系。例如听力与口语就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是听力好和口语棒又是一定程度上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关系也符合前面所说的规律,阅读量大,对英译汉的理解和翻译都有很大的帮助。原版阅读能够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逻辑层面等多维度提升英译汉的能力;也能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更准确、更简练、更地道地找到和汉语表达相对等的英语表达方式,并更好地保证译文逻辑和表达方面的流畅性。但是在四六级笔试成绩的汇总中,笔者发现学生阅读分数很高的情况下(阅读248分,学生得220分左右),综合板块(写作+翻译的成绩)往往差强人意,尤其是英语教学中备受诟病的哑巴英语更是长期引起笔者的关注和重视。经历过高考历练考入矿大的学生通常有3000以上的词汇量,而且基本语法知识以及语言常识也都不错,为什么口语表达和实际应该达到的语言输出能力不匹配?非英语大学生英语口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到底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大学生用外语表达自身想法的能力?仅仅是词汇量不够吗?还是想法不够深入以及表达条理不清?在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设置,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安排教学环节,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带着这些疑问,在校级教改项目的支撑下,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写作训练板块添加了一个小环节——针对写作话题,全班学生先进行头脑风暴,也就是把话题先尽可能宽泛化,然后再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把其中的个别(通常是两三个)点详细化,具体化和深入化。因为这些练习都是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和笔者一起通过英语表达出来,特别是关键词、简单的主旨句或者简短的陈述,所以无形中,我们也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四六级口语考试又是衡量学生口语表达最常用的指标,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鉴于研究时间的局限性,学生样本的有限性(180人)以及学生样本的非代表性(预备级是英语能力薄弱的学生群体),本研究仅是抛砖引玉式的,尚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