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旁/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 在计划层面探讨该技术对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精确性的影响, 为优化、规范化植入技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6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椎旁/腹膜后肿瘤患者共10例(12个病灶), 病种包括宫颈癌、肾癌、腹部间质瘤、肾平滑肌肉瘤、食管癌、输尿管癌。处方剂量给予110~150 Gy。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个体化模板设计及制作、穿刺及植入粒子, 术后验证的剂量学结果与术前计划相对比, 剂量学参数包括90%靶区体积接受剂量(D90)、靶区最小周边剂量(MPD)、接受100%和15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百分比(V100和V15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以及2 cm3体积正常组织(脊髓、腹主动脉、肾)所接受到的剂量(D2cc)。统计软件采用SPSS 19.0, 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相关样本Wilcoxon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设计并制作3D打印个体化模板10块, 共12个治疗区。术后靶区(GTV)平均D90 131.1(97.8~167.4)Gy。模板引导下, 穿刺针分布良好。术后验证D90、MPD、V100、V150的均值分别为131.1 Gy、69.3Gy、90.2%、65.2%, 术前则分别为140.2 Gy、65.6 Gy、91.7%、26.8%, 表明术后实际靶区接受处方剂量较术前预计划略低、靶区内部分高剂量范围较术前要大, 但除V150外(P=0.004), 两组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I均值较术前小(分别为0.58、0.62), 表明术后实际靶区剂量适形度较术前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术后EI均值较术前大(分别为55%、45.9%), 表明术后实际靶区外接受处方剂量的体积略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织剂量方面, 术后脊髓、主动脉和肾的平均剂量分别为24.7、54.4、29.7 Gy, 均较术前略有增加(分别为20.6、51.6、28.6 Gy),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椎旁/腹膜后病灶的术后验证实际剂量分布与术前计划一致性良好, 应用3D打印模板有良好的治疗准确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