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法封堵室间隔缺损(VSD)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0例VSD伴右冠瓣膨出的患儿(男22例, 女18例)作为研究对象, 行经导管介入治疗。术前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心血管造影诊断为VSD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术中经导管将封堵装置安装关闭VSD, 通过造影及TTE检查有无残余分流, 有无引起新发主动脉瓣反流, 或使原有主动脉瓣反流加重, 采用体表心电图评估介入封堵是否影响传导系统。术后通过TTE和体表心电图对患儿进行随访, 重点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和有无心脏传导阻滞。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0例患儿年龄(5.1±3.2)岁, 体重(20.6±10.7)kg, 缺损分流口直径(3.3±0.9)cm。即刻操作成功率为100%(40/40), 3例(8%)出现细丝残余分流。围手术期无死亡、心包填塞、重要脏器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重大手术并发症, 后续随访发现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 3例残余分流消失, 未出现新发主动脉瓣反流, 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各型房室传导阻滞, 仅出现1例新发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8±0.5)cm, 封堵后(3.7±0.5)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 P=0.043)。封堵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4±0.3)cm, 封堵后(2.2±0.4)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 P=0.045)。封堵前左心室射血分数(67.8±4.7)%, 封堵后(68.1±4.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7, P=0.657)。封堵前PR间期(125.6±14.7)ms, 封堵后(122.6±14.2)m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 P=0.132)。封堵前QRS间期(75.4±10.4)ms, 封堵后(79.8±11.4)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7, P=0.028)。结论 VSD伴主动脉右冠瓣膨出的患儿行介入封堵术对主动脉瓣膜活动影响小, 可以考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 如适应证及方法学合适, 效果良好。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