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0年洛阳市土源性线虫病流动监测点人群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李云霞; 宁超群; 田利光; 李克伟; 曹玉红; 吕小雪; 梁栗源
来源: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 19(03): 160-163.

摘要

目的了解洛阳市2017—202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的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河南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2017—2020年在洛阳市伊川县、洛龙区等9个县(区)设立河南省流动监测点,监测点以县(区)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收集被调查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粪便中土源性线虫虫卵并计算感染率,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监测点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结果 2017—2020年共调查9 296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2.48%(231/9 296),其中97.40%(225/231)为蛲虫感染。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04%(4/9 296),0.01%(1/9 296),0.01%(1/9 296)和2.42%(225/9 296)。蛲虫感染率洛宁县最高,男女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蛲虫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0,P<0.05),3~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61岁及以上年龄组。不同职业人群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34,P<0.05),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感染率最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蛲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χ2=30.638,P<0.05)。通过肛拭法和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出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3.95%(76/1 925)和4.40%(89/2 021);加藤厚涂片法检测的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与9岁以上人群(1.91%,136/7 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46,P<0.05)。监测点土壤中检出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但检出率较低。结论蛲虫为洛阳市土源性线虫病的主要感染虫种,洛宁县为蛲虫感染的重点地区,儿童和高龄人群蛲虫病防治为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