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在真实世界中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骨关节炎的人群特征及联合用药情况,并通过构建靶点网络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调取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am,HIS)数据库中使用过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骨关节炎患者信息,使用SAS9.2及R软件对其使用人群特征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分析应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结局以判断其有效性,并与未使用鹿瓜多肽的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结局进行对比分析;Clementine 12.0对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按照置信度排序;利用CNKI、TCMSP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最后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4050例骨关节炎患者中,46~65岁年龄段最多(2248例,55.51%),其次为66~75岁年龄段(850例,20.99%),其中女性患者占多数(2657例,70.35%)。4050例应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88%,对比未应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鹿瓜多肽注射液疗效更好。关联规则显示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骨关节炎常与激素(倍他米松)、抗生素(头孢唑啉)、抗炎镇痛药(骨肽注射剂)、补肾壮骨剂(金天格胶囊)、活血化瘀剂(脉血康胶囊)合并用药。靶点网络分析得到核心成分棕榈酸、肉豆蔻酸、色氨酸、维生素A等10种;核心靶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gamma,PPARG)、髓过氧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受体型酪氨酸蛋白磷酸酶C(receptor-type 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C,PTPRC)等9个,其中分子对接较好的组合:维生素A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色氨酸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维生素A与PTPRC。GO及KEGG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免疫炎症、激素分泌、血液循环及MAPK通路等方面。结论 鹿瓜多肽治疗骨关节炎的患者主要为女性中老年人,其常见证型为肝肾亏虚、湿热及气滞血瘀证;其中药治疗多联合补肾壮骨剂、活血化瘀剂以求标本同治,而化学药治疗常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通过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则得出鹿瓜多肽主要通过维生素A及氨基酸对MMP9、MPO等靶点进行调控从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