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轮作休耕梯田土壤碳通量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作者:董彦丽; 李泽霞; 陈爱华; 马涛; 蔡海珍
来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1, 56(05): 144-152.
DOI:10.13432/j.cnki.jgsau.2021.05.019

摘要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轮作休耕梯田土壤碳通量特征及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以轮作休耕梯田玉米地、苜蓿地、荒草地、4 a休耕地和2 a休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测量土壤碳通量,分析土壤碳通量变化特征及与温度、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轮作休耕梯田土壤碳通量峰值在12∶00~14∶00,日均值表现为玉米地(1.32μmol/(m2·s))>苜蓿地(1.26μmol/(m2·s))>荒草地(0.97μmol/(m2·s))>2 a休耕地(0.79μmol/(m2·s))>4 a休耕地(0.75μmol/(m2·s));5月、7月和9月生长季土壤碳通量日均值高于3月和11月非生长季.土壤碳通量与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相关性大小为:荒草地>2 a休耕地>苜蓿地>4 a休耕地>玉米地,玉米地土壤碳通量对温度的敏感性最低.玉米地和苜蓿地土壤养分含量高于荒草地和休耕地,5种轮作休耕梯田土壤碳通量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5种轮作休耕梯田12∶00~14∶00土壤碳通量最高,玉米地高于休耕地和草地,但碳通量与温度的相关性则相反,玉米地对温度敏感性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