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病变发生脑微出血有无差异。方法 入组78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分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保守治疗组和支架植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进行临床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相关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分别于入组时以及治疗3月后记录血常规、血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同样于入组时以及治疗3月后完善头颅CT、头颅核磁平扫+磁敏感加权成像(MRI+SWI),明确是否发生脑出血,记录脑微出血数目。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入组时以及治疗3月后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入组38人,平均年龄:64.87±6.29岁,女性患者15人,男性患23人。支架植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入组40人,平均年龄:64.28±6.82岁,两组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脑微出血(CBMs)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治疗3月后血压、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脑微出血数量增加(P<0.05)。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月后血压、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脑微出血数量增加(P<0.05)。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脑微出血(CBMs)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病变两种治疗方法脑微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治疗3月后脑微出血数量均有所增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