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患儿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ATO)治疗前后均具有显著的凝血功能异常, 严重者可迅速进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研究APL患儿发生DIC的高危因素并动态观察ATO对APL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内科初诊的28例APL患儿的基本信息、初诊时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诱导阶段应用ATO治疗各个分段时间点凝血指标, 回顾性分析这些因素与DIC发生的相关性及随治疗时间的推移, 凝血指标的动态性变化趋势。结果 28例患儿中, 24例(85.7%)发生DIC。APL患儿的年龄、性别、初诊时血常规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与DIC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分组中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PT在治疗前[(17.58±2.99)s]高于治疗第3~4天、7~10天、14~16天、22~26天[(15.3±1.86)s、(13.81±1.18)s、(14.13±0.62)s、(14.2±1.59)s](P=0.016)。PLT≥20×109/L组PT在治疗前及治疗第3~4天[(15.02±2.83)s、(14.59±2.19)s]均高于治疗第7~10天、14~16天、22~26天[(13.25±2.01)s、(13.31±1.51)s、(13.47±1.64)s], P<0.01)。结论 APL患儿的年龄、性别、初诊时血常规指标、FIB水平、LDH与发生DIC无显著相关性。ATO诱导治疗前及诱导的第3~4天为初诊APL患儿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的时间点。

  • 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