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传说在宋初开始流行,他修道长生的一面受到文人阶层的认同,济度人间的一面又受到社会底层的追捧,因此士人审美与大众审美催生出不同版本的吕洞宾形象。历史上展开了三次雅俗之间的文化博弈:第一次导致了宋元“邋遢像”的消失,第二次带来清代“剑仙”形象的流传,最后一次是清末“色仙”形象与庄重道士形象的对峙。文人阶层在这个过程中主导了吕洞宾形象的流变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