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氧化状态、消化酶、组织结构及HSP70、Cu/Zn-SOD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 (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60天、90天和120天采集样本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密度分别为5.64 kg/m3(SD1)、8.79 kg/m3(SD2)和11.21 kg/m3(SD3)。养殖前90 d,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20 d时SD1组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和60 d时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未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P>0.05),而90~120 d时,SD1组显著低于SD3组(P<0.05);各密度组间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密度组肝脏HSP70、Cu/Zn-SOD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0 d和60 d没有显著差异(P>0.05),90 d和120 d时SD3组肝脏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SD1与SD2组(P<0.05),SD1组肝脏Cu/Zn-SOD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切片结果显示,3个密度组实验鱼肝脏和肠道结构正常,未受到严重损害,SD3组实验鱼肝脏细胞间空泡稍增多,肠道杯状细胞变小,数量减少。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养殖后期,养殖密度会对加州鲈生理状态产生影响,高密度应激会导致鱼体抗氧化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肝脏、肠道组织产生轻微损伤,0.2 kg/m3密度组大口黑鲈的生理状况最好。综合考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幼鱼的放养密度以0.2~0.4 kg/m3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