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基于云南香格里拉石卡雪山高原面洞穴钙板SK下部约8.2 cm厚的7个230Th年龄、 81组碳氧同位素和9个Δ47温度数据,恢复了MIS 7.2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SK-δ18O序列重建了213.75~199.74 ka B. P.时段的印度夏季风演变过程,平均分辨率约180 a,该序列显示δ18O值在209.17 ka B. P.和205.00 ka B. P.前后显著正偏,清晰记录了两个千年尺度季风减弱事件。通过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对比发现,在MIS 7.2开始阶段印度夏季风与东亚夏季风同步变化,但在结束阶段,SK记录早于三宝洞记录约4000 a,考虑到样品年代误差及分辨率等因素,认为该时段轨道尺度上亚洲季风具有一致变化,但是准确时间还有待进一步厘清。Δ47古温度曲线与δ18O、δ13C记录的对比显示出MIS 7.2结束时段水热异步变化特征,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结论类似,不同的是SK记录的温度直接响应北半球太阳辐照度变化,而不是响应南极温度变化。SK记录显示夏季温度从207.36 ka B. P.左右逐渐回升,同期印度夏季风缓慢增强,但被大幅度的千年尺度季风减弱事件中断,印度夏季风显著增强滞后温度变化约6000 a,该过程与末次消冰期中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 events)或新仙女木事件(YD)类似,其机制可能与高纬气候变化有关,即冰盖融解导致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影响了北大西洋深水(NADW)和南极底层流(AABW)的生成,从而导致温盐环流(THC)减弱或中断,并通过大气-海洋环流传递到低纬地区,触发千年尺度印度夏季风减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