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种类等方面的差异,以指导临床预防和诊疗工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20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3d,早发型组,42例)和晚发型败血症(>3d,晚发型组,160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病原菌种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早发型组母亲胎膜早破、羊水混浊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早发型组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晚发型组(χ2值分别为9.331、10.143、86.587,均P<0.05)。晚发型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明显比早发型组高(χ2值分别为7.568、4.144,均P<0.05)。早发型组发生奶潴留或腹胀、黄疸反复或加重的几率明显高于晚发型组(χ2值分别为5.145、7.178,均P<0.05);皮肤硬肿症、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发型组(χ2值分别为6.026、8.101,均P<0.05)。引起早发型败血症的前三位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23.81%)、无乳链球菌(19.05%)和李斯特菌(16.67%),引起晚发型败血症前三位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41.25%)、大肠埃希菌(18.75%)和真菌(15.63%)。结论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病原菌种类等方面均有差异,早期识别对临床诊疗均有重要意义。
-
单位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菏泽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