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对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劳动者红细胞中铬浓度的研究,了解红细胞中铬浓度与个体环境可溶性铬盐接触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职业人群中分布的特点、影响因素,探讨其作为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接触性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场研究,对山东省济南市某铬盐生产企业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接触组选择重铬酸钾制造业铬盐作业劳动者114名(男74名、女40名);年龄范围25~52岁,平均年龄(35.83±6.14)岁;工龄1~37年,平均工龄(14.20±6.77)年;接触铬盐年限范围0.5~28年,平均接触铬盐年限(9.80±5.97)年。对照组为无毒物接触史的健康人员30名(男22名,女8名),年龄范围25~47岁,平均年龄(36.13±6.17)岁。接触组与对照组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等方面相匹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职业接触情况、吸烟饮酒情况、既往疾病史、个人防护情况等。作业环境铬盐浓度的测定:采用双滤膜个体采样器8 h工作日连续采样,滤膜铬盐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中铬浓度测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血浆还原能力测定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总维生素C、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劳动者红细胞中铬浓度为(15.79±31.01)μg/L,高于对照组的(3.21±2.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空气中个体铬盐暴露浓度小于106.00μg/m3时,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劳动者红细胞中铬浓度随个体铬盐接触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细胞中铬浓度与空气中个体铬盐暴露水平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证实:在α=0.10水平,血浆中维生素C、血浆六价铬的还原能力可以作为可溶性铬盐接触氧化应激水平的指标,并可影响红细胞内铬的摄取。结论红细胞中铬含量可以作为可溶性铬盐职业接触者的有效接触性生物标志物,尤其适于个体低剂量铬盐接触的评价。